编者按:农村山塘发挥着蓄水、灌溉等功能,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。2022年,湘潭市整合高标准农田、移民后扶、乡村振兴有效衔接、市县抗旱能力提升、乡贤捐资等资金,共建设农村小水源供水能力恢复工程2098处。今年春灌时期,“小水源”正像一滴滴甘露,滋润着山间田野的每一寸土地,浸入到广大农民的心田。从本期开始,湘潭日报、湘潭在线、新湘潭客户端特推出“小水源大民生”系列报道,深入乡村一线采访,展现湘潭市农村小水源供水能力恢复项目建设的初步成效。 山塘出清水,碧波映翠竹。初夏时节,莲城大地上,一口口山塘清澈透亮,新砌的塘堤坚固耐用,每一处小水源工程都成了一幅生态蓝图,农村水利与美丽乡村深度融合,成了新的乡村名片,“效益”与“民意”得到双赢。
双丰村党总支书记兼村主任李曙光介绍山塘整修和蓄水情况。(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希台 摄)
(资料图片)
“小水源大民生”系列报道
“碟子塘”变“盛水盆”
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希台 通讯员 成智超
5月15日,站在雨湖区鹤岭镇双丰村的大石岭塘边,看着满满的一塘清水,李曙光的脸上满是微笑。而去年,面对村上“有塘无水,望旱兴叹”的尴尬境地,他一直是焦虑的。
李曙光是双丰村党总支书记兼村主任,为不让村上的水田再受旱涝之苦,他带领村“两委”成员积极争取水利等多部门的支持,于去年底“一口气”修了十口山塘。
双丰村地形以丘陵为主,3451亩农田高低错落分布,200余座水塘和一座小二型水库靠降雨和韶山灌渠提供水源。自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,双丰村依靠韶山灌渠陆续修建了11座抽水机台。但是,近十年来,随着农村劳动力就业和村民创收渠道多元化,特别是整村推进耕地种植结构调整后,村内农田需水量大幅降低,机台、渠道和水塘利用率下降,仅有4座抽水机台能够正常运转。
“水塘因年久失修,蓄水能力大打折扣。平常年份,村民生产生活用水基本可以满足,但在去年持续干旱的情况下,水源严重不足。”李曙光介绍,去年底,村“两委”积极争取上级农田水利建设项目资金,发动村民群众投工投劳,尽最大努力维修恢复机台、整修水塘和渠道。
“以前的大石岭塘就是一口碟子塘,不仔细看,根本看不出这是一口塘,连塘基都看不出形状了。”李曙光说,清淤护砌后,大石岭塘最深处蓄水有7米。
学塘也是双丰村境内容积量比较大的一口骨干山塘,灌溉范围辐射周边近百亩农田。由于多年淤泥堆积、塘体开裂,学塘的灌溉能力逐年下降。为提升学塘的灌溉能力,组上出工出力,也在去年底对其进行清淤扩容和加固改造。
十口水塘修整后,综合效益十分明显。李曙光介绍,山塘清理的淤泥都放到水田里,去年底种了1500多亩油菜;山塘蓄水后除了发挥灌溉功能外,还全部租赁出去发展养殖、休闲垂钓,带动了集体经济增收。
李曙光说,山塘出租后还便于长期管理,避免陷入“有人用,无人管”“大家用,无人修”的困境,保障山塘“雨天有水留得住,旱天缺水放得出”,发挥了山塘防汛抗旱功能,解决好了农业所盼、农村所需、农民所求的头等大事。
鹤岭镇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,去年该镇“小水源”项目涉及9个村共78口山塘,建设内容主要为清淤扩容增蓄、塘基修缮改造。项目完成后,新增水面面积84亩,新增蓄水能力34.6万方,新增恢复灌溉面积689余亩,改善灌溉面积近2295亩,大大提升了今年春耕生产的灌溉条件。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