判断一场战役,其胜负必须以作战目标是否实现为唯一标准,至于投入兵力多寡、人员损伤、弹药消耗等具体指标都只是胜负大小的评估指标而已。
首先,长津湖战役粉碎了美军饮马鸭绿江的企图,迫使美军、南朝鲜军队从海上撤走,会同西线一举扭转了抗美援朝战场态势,收复了“三八线”以北的东部广大地区,从这个作战结果和意义来看,长津湖战役无疑是一场重大胜利。
当时,美军统领麦克阿瑟向全军做出了“圣诞节前,全军开到鸭绿江边,结束战争”的承诺,美军分成东西两线,成钳形北进,而我军也做出了东西两线分别伏击歼敌的军事部署。
我军参与东线作战的第九兵团,在接到进入朝鲜战场的调令之前,还驻扎在东南沿海,准备跨过海峡 *** 。1950年10月,司令员宋时轮奉命带领九兵团快速北上入朝,在冰天雪地里完成战略穿插,占领了伏击要点。11月27日黄昏时分,在冰天雪地里已经隐蔽守候了六昼夜的第9兵团向“联合国军”阵地发起猛烈突袭。当夜,就将美陆战第1师全部和步兵第7师一部,分割包围在柳潭里、下碣隅里和新兴里等几个点上。经过艰苦卓绝的作战,歼灭了大量敌人,并迫使他们从海上撤逃到三八线以南,从而彻底粉碎了美军一个月内将战火推到鸭绿江边的图谋。而长津湖之战结束后仅10天,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就胜利结束。对此,美国前总统胡佛承认:“美国在朝鲜被 *** 中国击败了”。而美联社则痛心疾首地表示:这是美军历史上“最丢脸的失败”,“最黑暗的岁月”。
*** 主席评价更直接肯定了长津湖之战的伟大意义,他说,“志愿军第九兵团此次在东线作战,在极困难的条件下,完成了巨大的战略任务”。
第二,在长津湖战役中,志愿军发挥一不怕苦、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,克服了异常艰苦的战场环境,重创美军王牌陆战一师,创造了我军军史上唯一成建制全歼美军一个团的光辉战例,极大打击了“联合国军”尤其是美军的气焰。
陆战1师是美军的老牌劲旅,打过瓜岛、冲绳等战役,第7步兵师是麦克阿瑟远东司令部的战略预备队,可以说都是骄横一时。如果说志愿军人数稍微占优,但在武器装备上差的不是几个档次的问题。九兵团的主要武器为手榴弹、机枪和步枪等,再加上少量迫击炮,而美军不但有坦克、火炮等地面重型武器,还有强大的空中火力支持,海上还有航母编队。以美陆战1师为例,共装备了150辆坦克,200多门各类火炮,各类车辆共计1400辆,平均10余人一辆车。其实更大的敌人是当时的朝鲜北部遭遇了1888年以来最寒冷的天气,这是敌我双方“共同的敌人”,但对于后勤保障充足、御寒物资更加精良的美军来说,挑战相对要轻得多。在零下四十度的严寒中,我们志愿军战士的枪管冻得变形,枪栓、手雷拉环都很难拉开。在伏击美军的阵地上,仅冻成冰雕的连队就有三个!由于后勤乏力,许多志愿军指战员还要忍着饥饿,与敌人浴血奋战。
但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,硬是发扬“灵活穿插”的机动优势,其中志愿军第27军集中两个师兵力全歼了美军第7师第31团“北极熊团”,彻底摧毁这支未尝败绩的部队。为了截住美军的退路,20军的一名连长杨根思抱着最后一个 *** 包冲过去跟美军同归于尽,以自己的生命守住了阵地。像杨根思这样的战斗英雄,整个东线战场还有不少。比如,20军、27军先后三次组织敢死队炸水门桥,最后美军不得不派出40辆坦克防守,但志愿军硬是突破了枪林弹雨,将每个桥墩都炸毁了——因为每个桥墩有专门的敢死队负责。在最后追击战当中,志愿军由于冻伤甚多战斗力大打折扣,但美军还是选择向南溃逃。有的美国军官事后也反思,“我们为什么当时不反击呢?”这只能说志愿军官兵“不怕死、敢拼命”的作战意志深深震撼了美军,致使他们已经毫无斗志了。
第三,实力是赢得尊重的更好方式。长津湖之战,让美国人认识到了中国军人精湛的作战素养,顽强的战斗精神,以及背后所体现的新中国的崭新面貌和强大气势,直到今天我们也时常能感受到志愿军为我们国家、为中华民族争得的尊严,为大国博弈撑起的精神支柱。
《漫长的战斗: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》曾记载惨烈的一幕:“中国军人浑身挂满冰凌,还在顽强地冲锋。中国军人唯一的防冻措施,不过是用猪油和牛羊板油把脚糊住以防冻伤,但他们却展现了人类战争史上最不可思议的勇气和意志力。”
麦克阿瑟十分狂妄,但在他的钳形攻势失败后,不得不承认“在全新的情况下,和一个具有强大军事力量的、全新的强国进行一次全新的战争。”英国牛津大学战略学家罗伯特·奥内尔在评价长津湖战役的意义时指出“中国从他们的胜利中一跃成为一个不能再被人轻视的世界大国”。而在第二次战役胜利之后,美国开始寻求停火谈判。这也正如毛主席所讲的:“美帝国主义者很傲慢,凡是可以不讲理的地方就一定不讲理。要是讲一点理的话,那就是被逼不得已了。”
当然,长津湖之战也让中国军队认识到了现代战争的新特点和自身的差距。特别是在我们将水门桥炸得连桥墩都不完整的情况下,美军委托日本三菱重工居然三天之内造好了钢结构,并用重型运输机空投到千里之外的长津湖地区。而美陆战一师借助最后组装的水门大桥,完成了一万多人与一千多辆坦克车辆的撤离。这也是我们未能扩大战果的一大遗憾。